close

學英文也好一段日子了
對於自己的英文,我自認算是中等。
在最近閱讀英文文獻的過程中
發現了一件相當詭異的事情

當閱讀文本為每日的英文報紙,對於有興趣的文章
閱讀速度與理解程度就相當的快
如團團圓圓兩隻大個兒要來台灣的消息
一整個版面的文章
花了5分鐘就讀完,而且迅速地知道內容

另外在閱讀較為敘述性的學術文章時
如最近讀了兩篇關於麥當勞文章
一為「麥當勞在英國發展的過程」
以及「基督教在今日市場經濟下於中國的擴展,與麥當勞的關係」
這類文章皆可以讀得相當順,而且馬上用自己的話去講出來
就像前一篇『「報告」做為名詞時』
如同老師在解釋文章一樣

詭異的地方來了
當閱讀的文獻是屬於全球化以及空間論述等理論厚度較高的類型時
我會發現自己像文盲一樣
整篇文章大概只抓得出重點,但是對於重點掌握程度僅有5成
有時候會誤解整句話的意思
特別是地理學界大師:David Harvey的論述
有時候真的會想趁他來台時
學伊拉克記者丟他皮鞋......(開玩笑啦,還是摸摸鼻子繼續讀,不懂就去找老師討論)

語言,最為一種工具,是方便去閱讀各國的文章經典
在研究過程中,這是必要的,而且會讓自己更會用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事情
所以將語言學好,是在今日全球化時代中,我們的新功課
我一直強調,不要看到一個單字就查一次,這樣整體閱讀速度與品質
會受到相當大的拖累,到最後讀了什麼都不知道
另外,可以試著用英文去寫文章,就算是簡單的字彙
讓自己習慣那種思維模式
這些都可以讓自己的英文慢慢的進步

有人說過,要學習某國語言,就把他丟到那個國家不給他任何援助
這樣會學得特別快
舉例來說,台灣棒球名投郭泓志,到美國投了幾球就受重傷
從原本的天之驕子變成球團的拖油瓶
想單然爾,他不會得到太多語言上的協助
所以今天你看到郭泓志,可以用很溜的英文去回答美國記者尖銳的問題
這是他在受傷過程中苦讀且實際地參與到當地生活後
所得到的結果

最後,有機會可以學習多點語言
語言做為一國文化的基礎象徵
在字裡行間會有意或無意地透露出該國的思維、灌輸的資訊
甚至從語言在民族間的流動
看到語言成長與文化變遷過程
如:英語在紐西蘭與新加坡,其差異性是有的、中文於台灣與中國,更是漸行漸遠

今日台灣社會過度強調英文的重要性
儘管以英文書寫的學術文章汗牛充棟
但是不可忽視其他非英語系國家的文章貢獻程度
如治學嚴謹的日本、豐富文化論調的法國、自成系統的俄羅斯......
都是未來從是研究過程中
值得去探索與接觸的一塊
既會瞭解其他國家的思維與觀念
也可以跳脫那種完全的美式直接輸入的文化系統

最後,不要忘本
自己的母語始終是終生在用
對於母語的瞭解,應當放在第一位
不要聽信某些過度消費台灣的人的妖言
一看到文言文與簡體字就好像厲鬼般地反抗
這些都是讓身為華文使用者
豐富自己文章書寫深度與言談中語言基礎的厚度
畢竟,你已經會了全世界最難與最美的語言了

在今日全球化的社會,要生存其實是很累的
除了要增加自己本身的知識之外
還要不斷的吸收新知,並且嘗試用在地的觀點去了解事情
今日台灣社會過度地被媒體與意識形態操弄
年輕人,早已失去了活力
教條式的讀書觀念,大學等同於玩四年,畢業後一窩蜂的國考
對於自己的理想與夢想,似乎都不是那麼重要
「反正我找到鐵飯碗,就翻身了」這是很重要的概念沒錯
有工作,是今日社會生存的必要條件
但是,翻身之後呢?你會不會就變成一個死公務員
吸收新知變成電視上的綜藝節目
最近看的一本書是便利店架上的雜誌
穩定生活與社會活力
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與未來,都是決定性的觀念

最後,好好讀書,讀有興趣的書,讀有內容的書,讀用不同語言寫的書
可以讀書認字,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loh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