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的網路新聞頭條
「張銘清搭機離台 零星嗆聲不斷場面混亂」

心想:「張銘清!不是國台辦的前發言人嗎?」
這樣的一位前中共高官,來台灣一定是大新聞
比起幾天後要來的陳雲林,受矚目的程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對照到昨天吃飯時聽到的暴力事件
於是搜尋關鍵字,找到關於張銘清來台時的一些新聞
再上網觀看網友的評論
很遺憾的
我們這塊土地再度登上國際版面
而且是很熟悉的再度以類似的事件

之前拜讀過台大地理副教授黃宗儀的文章
「全球城市區域治理之外-香港的跨境身分論述與再現」
談到了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
其跨境身分論述與再現的內容
從官方角度、社會新聞、以及兩部香港電影
針對這樣一個敏感的話題去做分析與論述

香港與中國
台灣與中國
其實都存在這樣複雜的身分角色
從人類學來看,可能都是所謂「中國人」的後代
但是所謂中國人,成分要多純?
早在魏晉南北朝與五胡亂華之後
中國人,早就是一個很迷糊的名詞了
這是一個自稱兼容並蓄,有容乃大的民族
就某些程度來看,的確是如此
但是,大部分都是在對外的時候,能發揮這樣的美德

在清朝初年,滿州人大舉南下,進占漢人居住的土地時
那個時候大家想的,不外乎是
「這是一個外來的民族,被他們統治的痛比起國仇家恨還要可怕」
對照到台灣在2008年4月之前的某些人,可能是一樣的心態
不久後,滿人統治全中國,後來又把台灣從明鄭手上拿回來
中國的秋海棠葉,在這時候成型

在這片秋海棠葉底下,又回到從前的生活
以地域為主的地方情節,再度於各地去醞釀與發酵
於是,打個仗可以分成王家軍跟李家軍
當個商隊可以分成山西商人與湖廣商人
對於國家,始終是個很撲朔迷離的「中國」
對於家鄉,或是家,流著同樣血緣的「中國人」
這時候分的比誰都還要清楚,計較的比誰都還要兇狠
其實,中國人
就是由一批血緣類似、有著類似語系的大民族
所組成的一個複雜的綜合體
而這個綜合體所呈現出的整體
又有其不一樣的外貌
這是在1840鴉片戰爭之前
中國內部還算和諧的民族主義

1840年之後,滿清政府陸續賠掉了香港、澳門、到最後,連台灣都賠了
直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複雜的政治變化
讓原本的「中國」分成好幾塊主權分立的「國家」
就好像一個家庭分家之後,祖先分靈到各個家庭去祭拜
如果哪一天祖先被發現其豐功偉業
每一家都爭破頭地說自己是正統

今天的問題來了
中國人最喜歡的,就是代表其「正統」的地位
中國人最喜歡的,就是不願被踩在腳底下的感覺
所以當這批中國人,紛紛代表不一樣的主權角色時
出現的不是和諧的一家人的image
而是如同今日在政府與民間
幾乎不同調的身分論述

香港政府曾對外宣稱,並把香港塑造成
「香港的大門,連接亞洲,面向世界,通向燦爛的未來,香港,亞洲國際都會」
希望藉此帶領九加二泛珠三角經濟區(PPRD),走向世界

很遺憾的,香港旁的深圳,在陸地上還是連在一起的地方
卻很想取代香港,成為帶領珠三角的龍頭老大
更何況,香港與對面的珠三角,是屬於不同的政治管轄地區
已經有很明顯的政治邊界存在
更不用去提隔閡100多年後的,人心中的無形邊界

香港政府曾致力於具體規範外來人口以及容許外來人口短暫存在
但是到後來,跨境犯罪、黑工以及大陸子女居港權等議題
馬上把香港人與中國人的邊界打出原形
複雜的民族情結,在此可見一斑

話題回到台灣
島內的400年歷史(或是包含到原住民的千年歷史),經過了四個不同的政權所統治
不斷的民族融合,經過了無數的流血紛爭
其整體的外觀,與原本所「分靈」出來的中國
產出今日不同於以往的外貌
舉例來說
最後一批代表中國移民
也就是60年前的戰後移民
其變化在三代之間即出現質變的情況
從第一代受大陸教育,在大陸長大時所懷著的大中國印象
到第二代在眷村成長,封閉式的次文化衍生
而第三代在各地成長,普遍接受今日多元文化洗禮的年輕人們
對於「中國」、「台灣」的邊境想像,早已存在不同的差異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故事
而每一代的故事也會影響到世代間的價值感受
今日的台灣就是這樣的一個社會
所以回歸到文中一開始所提及的新聞事件
再對照到前幾個月前總統被踹事件
似乎
問題就是發生在問題之上
從原本複雜的民族情結,經由另一段隔閡對抗到接納融合
其中的反抗少數所引發的節外生枝
很遺憾的
在台灣,這樣的少數卻常常成為媒體中的主流意識
而反覆地去播送,去撕裂原本敏感的民族情結

當物質成分組成不一時
部分的總和不會等於整體,就如同1+1=2常被視為是問號一樣
整體是一個活的有機體
但是部分之於整體,卻可以發生轉變其質量的關鍵角色

複雜的民族情結,其開端,其實源自守護的都是自己相信的那塊神主牌這樣的觀念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loh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